5月17日至19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与中国翻译协会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国家民委、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相关领导、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16个民族的特邀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等9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国家民委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丹珠昂奔在发言中强调,当前,民族语文翻译的文化价值和理论意义日益突出,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价值,总结翻译工作的经验,找出翻译工作的不足,解决翻译工作中的问题,切实推进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发展繁荣。
  著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耿世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降边嘉措等人做了主题学术报告。耿世民介绍了古维吾尔语佛经的发现以及翻译情况。他指出,现在很多汉语佛经中的名词都来源于古代新疆的民族语言,佛教传入新疆至少是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维吾尔族比汉族更早信仰佛教。他强调维吾尔语佛经的发现与研究是维吾尔族信仰、文化研究中的新内容,同时也是对维吾尔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降边嘉措做了题为《做好<格萨尔>汉文版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史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刻,而作为反映草原民族文明的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格萨尔》意义非凡。他认为《格萨尔》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录制民间艺人的说唱本、搜集、整理、研究、教学、出版和翻译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其他方面相比,《格萨尔》的翻译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他同时指出,《格萨尔》首先是文学作品,其翻译必须具备文学性。因此,应该把史诗翻译提高到文学翻译,或者说艺术性翻译的高度。他最后强调,《格萨尔》是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而这种贡献只有经过翻译才能体现出来,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发挥实际作用。因此,他呼吁更多的学者加入《格萨尔》翻译工作,更多机构关注和支持这一事业。
  会议期间,各专题小组围绕我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翻译理论和实践、当前翻译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进行了学术讨论。会议共收到了50多篇相关论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室的王海瑛在题为《关于计算机网络词汇藏译之管见》的发言中指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藏语带来了许多新词汇,其构词方法独具特色,而且藏语译名不仅要运用多种方法准确得体、简洁明了地传达原文信息,还必须是符合藏族文化和标准的大众化语言,通俗易懂、规范统一。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王昌富在题为《谈汉彝政治语汇的交融》的发言中指出,1956年凉山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不仅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政治革命,也给彝族聚居区带来了语言及其语言文化的大变革。特别是通过“两会”、党代会以及其党政文献的翻译等传播方式,汉语政治语汇深入彝族聚居区,使彝语发生了明显变化,即出现与汉语的交融现象。这一变化对执政意志的实现、汉彝思想的交流、汉彝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汉彝的和谐发展、推动彝族经济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的多杰才旦在发言中介绍了影视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他指出,影视片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要求译者能跨越两种语言文化障碍,这就必须研究翻译方法,针对不同的片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用新的翻译原则补充和完善传统译法,更好更准确地传递片名的文化意象。
  自1985年以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在中国翻译协会的指导下,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直接领导下,把两年一次的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作为联系载体,把《民族翻译》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平台,组织和带动各民族翻译专家学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此,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下去,更好地推动民族语文翻译事业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