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外地,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

  他们有些是流浪到台州,有些是在台州和亲人走失了……

  他们被我市各级救助管理站收留。

  因为无法沟通,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无法帮他们找寻亲人和回家的路。

  因此,从今天起,市救助管理站委托本报招募方言翻译志愿者,如果你能听得懂他们的话,哪怕只能帮忙辨认一下他们所属的省市,也许他们就多了一份回家的希望……

  走失的大妈急得直掉眼泪

  5月31日清晨,市救助管理站的陈康民刚走进办公室,台州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区西派出所的民警就带来了一位50多岁的大妈寻求帮助。

  大妈衣着整齐,进门后不肯坐也不说话,只是拽着衣角来回地走着,额头发间渗出了许多汗珠。民警告诉陈康民,他们是在台州经济开发区世纪联华台州市府大道店附近发现大妈的,“当时她说了一大堆方言,见大家都听不懂,急得直掉眼泪”。

  陈康民和同事们试着跟大妈沟通,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转眼到了中午,同事端来了午饭给大妈吃。看着碗里的饭菜,大妈眼泪突然掉了下来。任凭陈康民怎么劝,大妈都止不住泪水。“大概看到饭菜就想念家人了。”陈康民说,大妈对饭菜的反应给了大伙儿一个启示。

  随即,陈康民和同事们带着大妈跑了好几个菜市场,试图帮大妈寻找记忆,从而找到回家的路。正在大伙儿努力寻找的时候,派出所民警给救助管理站打来了电话,大妈的子女报警寻人了。

  看到儿子和媳妇的一刹那,大妈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大妈姓黄,因为儿子和媳妇在台州打工,她从江西老家来椒江帮忙煮饭、带孙子。因为人生地不熟,一出门大妈就迷路了。

  找到了妈妈,黄大妈的儿子特别感谢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并听从了陈康民的建议,以后黄大妈出门一定给她在口袋里放上地址和自己的联系电话。

  B

  许多“翻译”都是菜市场找来的

  陈康民说,黄大妈是幸运的,因为子女都在当地。还有很多外地流浪者,在台州没有亲人,很难帮他们找到老家。

  四川省的张雅琴,就是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菜市场帮她找的“翻译”。

  去年4月份,张雅琴在椒江流浪的时候被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带回了站里照顾。大概是流浪久了,起初,张雅琴有些抗拒救助。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相处了几天后,她渐渐放下了戒心,“大概觉得救助她的是好人”。

  紧接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就着手帮张雅琴找家人。“但是她的口音实在是太重了,说的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陈康民说,无奈之下,他们又用起了老办法:到菜市场找外来务工人员帮忙,看看有没有人能听懂张雅琴的话。

  “菜市场里的人也都很帮忙,老乡之间会互相传话。”陈康民说,没几天就有个清洁工大姐来到救助管理站,表示能大概听懂张雅琴的话。

  据初步判断,张雅琴是四川合江人。可是合江这么大,张雅琴的家人在哪里呢?

  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给合江县的救助管理站打了个电话,寻求帮忙。电话里,张雅琴和合江县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对话。这一对话就明确了张雅琴家的所在。

  C

  如果你懂外地方言,或许能帮他们找到家

  相对于滞留在我市的30多位外地流浪者来说,黄大妈和张雅琴都是幸运的。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10多例无法沟通的受助者。”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朝阳说,这些滞留在我市医院里的流浪者每人每年需要政府财政拨款3万元到4万元,就是住在敬老院里的流浪者,每人每年也要花费2万多元,“如果无法及时把他们送回家,这对国家资源是一种损失,对受助者本人及其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救助站希望通过本报征集一些懂各地方言的志愿者,尤其是懂云南、四川、贵州、新疆等地的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志愿者,帮助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受助者沟通。“哪怕是大概判断出受助者的家乡所处的省市,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李朝阳说,希望在台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懂各地方言的志愿者能伸出援手,让更多的受助者回到亲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