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翻译已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尤其随着中国大陆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目前全球翻译市场的年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预计2005年翻译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27亿美元。中国目前的翻译市场规模在110亿元人民币,2005年可望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发展空间巨大。而且随着因特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此一数值将继续增加。到2007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同时,从事翻译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员也在迅速增加,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经近十年的发展,内地目前在册的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家。服务的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械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的本地化等等。服务人才梯队建设也日渐得到重视,由国家部委退休翻译、归国华侨、留学生及外语专业人才等组成的近50万人的翻译队伍活跃在中国翻译市场中。(数据来源: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网)

  然而,与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内地翻译能力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虽然过百亿,而现在翻译公司的消化能力在10-15亿元,由于人才、技术的不足, 大量的外文信息并无翻译。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的信息流,导致中国失去大量的商业机会。业内专家指出,有以下多种因素制约着国内翻译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

  1、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暴利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入了翻译者之列。而实际上,目前注册一家翻译公司,并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资质证明,以至有些媒体曾将经营翻译公司同开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万元”即可实现的“致富捷径”。如此低的入行门槛使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译文质量低劣。一些资深翻译专家曾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翻译界普遍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业务水平有限、译德低下、唯利是图,从业状态混乱和非规范的经营极大地损坏了翻译服务市场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2、目前国内市场翻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而且这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无法拿出与之相当的产品与服务抗衡。

  3、缺乏整体质量流程控制,现在的各种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以上的,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其结果就是大大影响和阻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举例来说,翻译的问题甚至影响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就认为,中国近百年无获奖者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

  4、翻译服务竞争十分激烈,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压低成交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市场陷入始终无法做大的恶性循环。全国以专业翻译注册的各类翻译企业有3000多家,但据估计,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各种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单位有数万家之多。依靠低成本的、无从业资质的人力资源,胡翻乱译,原本已经很低的翻译价格被一压再压,很多非正规的“翻译社”的收费还不及正规企业的一半。不顾质量,不讲信誉,一味杀价的市场环境使不少经营规范、质量较好但经营成本比较高的正规翻译公司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盲目的价格之争使大量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离开了翻译行业,大量劣质的翻译产品充斥着这个行当。

  5、具备专业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不得不花费在翻译之外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再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合理的。

  6、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观念的尚未转变。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入高而附加值低的事业。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翻译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消化”,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寻求服务。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内部消化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味求省图快,反而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